嘉兴:湘家荡社区“物业自治”模式显成效

发布日期:2015-12-12 21:51:05浏览次数:1379

 

    作为嘉兴市首个统筹城乡试点区块,湘家荡区域内六大拆迁安置小区陆续建成,入住的业主由原来的农村散居变成了社区集居。“村民”变成了“居民”,在居住环境和身份改变的同时,居住方式、生活习惯、消费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物业管理”这一较为新鲜的名词日渐为他们熟悉与接受。

    “安置小区大部分住户都是农村拆迁户,由于地域观念,小区物业费收缴率很低,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湘家荡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针对上述问题,区域大胆创新,采用“物业自治”的方法“破局”。从去年3月开始,湘家荡区域6个安置小区物业管理逐步实行了社区“物业自治”,小区管理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并渐次步入良性循环,为嘉兴城乡一体化社区管理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优势

    “‘物业自治’打破了以前社区与物业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充分发挥社区优势进行了资源整合。’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是基层群众的自治组织,而农村新社区的社区工作者大多是原先的村干部,对小区居民情况熟悉,有着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居民也对其富有信任感。这一“先天优势”使得“物业自治”融入社区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为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对物业的认同感,社区纷纷牵头组建起一支以本小区居民为基础的精英物业管理队伍,按“网格化管理”的思路,经居民推选,在小区楼道中设立楼道长,形成小区自治的第一张网络。同时,社区还积极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自治,成立了由社区老党员及志愿者组成的治安巡逻队,开展相关服务等。这一系列举措不仅降低了物业服务成本,更有效增强居民的参与感,逐渐形成了以社区为主导、物业服务部门为保障、小区楼道长为自治基础、志愿者参与为补充的物业自治服务体系。

    据了解,原物业公司用于六大安置小区的工作人员多达300人,物业工作移交社区后,社区从精简、高效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配置人员,“以需定岗、以岗定人、一人多岗”,在降低用工成本的同时,还强化了物业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江南新家园为例,以前,该社区五个大门保安室加巡逻保安需要36人,三班制上班;现在,社区尝试了区块联动、跨区巡逻的方式,减掉8名保安,同时增配4台装有喇叭的电动巡逻车,不仅提高了巡逻效率,还增加了巡逻的机动性和震慑性。在此基础上,社区五个保安室还配有5台对讲机,能直接与七星派出所进行实时联动,有力保障了小区居民生活的安全。据江南新家园社区警务室的倪警官介绍,自“物业自治”后,小区的发案率逐年降低,老百姓对社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逐日递增。

    搭建平台提升服务质量

    “‘物业自治’就是让居民自己做主,实现社区管理与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让百姓在这里安居乐业。”湘家荡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为取得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在社区“物业自治”后,六大安置小区纷纷搭建起居民自主管理小区的参与平台和物业管理沟通平台,采取“双听互动会”和“民情民意恳谈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居委会还经常与物业自治办等多部门走门串户,了解实情,采取先易后难,逐个解决问题;涉及具体问题没解决的,采用“先服务、后收费”的办法。“‘物业自治’以来,对于水管漏水、马桶堵塞、更换灯泡等小问题承诺24小时解决,对于大问题给出解决时间表,让居民清楚明白。”江南新家园社区物业主管肖雪根告诉记者,社区接管物业后,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将居民的需求内化成物业管理工作的底气,通过上门走访、开会搜集、民情聚焦等方式,解决了前物业各类遗留问题300多起,包括电子门铃不响、楼道灯不亮、墙面粉饰脱落等。

    “一年几百块钱的物业费对绝大部分居民来说并不是什么负担,只要服务提高了、管理跟上去,居民自然就不会拖欠。另一方面,现在物业工作人员都是社区居民,大家干起活来多了一份责任感,物业的服务意识也有所提高。”湘家荡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区域各安置小区在卫生环境、小区治安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观,物业费收缴率也从之前的30%提高到了85%以上。

 

 

 

文章来源于《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