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年没有回老家了(其实该说是父亲的老家),今年终于回去了,本不想回去的,不是嫌贫爱富挑着法儿说不方便,主要是孩子还小,苏北相对于杭州来说也比较寒冷,无奈父母之命,不得已,只得随从了,关键路上还可以练一小会开车,也算满足了我的小小愿望!
老家的变化还是蛮巨大的,至少不用再睡铺满稻草的板床了,用上人工冲水的抽水马桶了,有电视看了,马路也通到村口,交通方便了……尽管如此,儿时熟知的点点滴滴却都还在:猪圈、大灶、井、茅房,大片的麦田,道路两边光秃秃长得笔直或许是什么杨树科的树,一下雨就变成沼泽的黑土地,随处可见的一只公鸡领着一打母鸡的群体部落,还有鸭子、鹅和狗。只是,以前耕田的牛不见了,代替它的是少了人情味多了劳动力的机器,还记得以前常常坐着牛车戴着草帽唱着儿歌笑嘻嘻哩……
眨眼间,我长大了,父母们却也老了,而乡里的一切还“落后”,但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却让人感觉甚是欣慰。
苏北平原真是“平”,放眼望去,只有零星散落在村庄各处的房屋挡住了视线,要不,估计就见地平线了。绿油油的田地,分不清哪家是哪家的,听说农忙或者谁家里有事时招呼一声,就有乡里乡亲前来帮忙了,一个村子几十户的人家家家都亲,需要什么帮忙也都理所当然地不求回报,呵呵,完全是一个大家族!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是上学去了,留守的基本是历经岁月风霜的长辈们,他们不愿出去,因为还留恋着这方故土,因为在他们心底,家乡的山、水、人是绝对信得过的,没有比待在故乡更令人踏实的事了!
再说说老家招待客人的食材吧,到了过年,无论贫富,猪是绝对要杀来吃的,于是乎肉该吃的吃,该大碗上的上,一时吃不完的就腌制起来挂在屋里慢慢吃,饭桌上唱主角的永远是荤菜,或许是为了祭奠没有肉吃的日子,又或者是一年就这么一次,天寒地冻,得敞开了肚子去接收热量吧。饭桌上一律用大碗,奇怪的是喝酒,用的却是好小的杯子,难道说乡里人就不能喝酒吗?错!他们以不引人耳目之势喝更多得酒,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划拳助兴,可以说酒文化高深莫测着呢,而且有规矩开怀畅饮的杯数一定是双数,所谓好事成双,几十杯酒水根本就不在话下,而且男女老少齐上阵,几乎人人都有一手,仿佛只有喝醉了,喝高了,才算是尽兴了,喜庆了,坦诚了……
一晃而过,故土给我的印象已经有二十年了,再过几个二十年,谁知道又会怎样呢?但愿故乡的亲友们日子越过越好,传承着我们不愿抹灭和不能丢失的记忆!
教育考试大厦物业服务中心 赵 艳